English

让孩子们去“try”(试)

2000-11-12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近日在一份统计资料上看到,美国人最常挂在口边的一个单词是“try”,在美国的学校中,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单词也是“try”。“try”即“试”,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关于“try”的教育,不光挂在嘴上,更要表现在手上。

“try”本是极普通的一个词,可是我们的父母们却不怎么说,在我们的学校里,也不怎么流行。

我想,这多少能反映出东西方教育文化上的一些差异。

首先,从教育观念上说,二者的不同在于以谁为中心的认识上。美国学校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放手让学生去“try”,并常能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赞赏。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学校中却很难一见,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其自我表现的意识得不到正常的鼓励及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必然大打折扣。

其次,从教育手段而言,二者的不同在于以什么为依据的制约。美国的学校相对是很宽松、自由的,学生们活动的自由度较高。据说他们好多学校教室里都铺着绿地毯,上课时,老师和学生像众议院开会一样围着椭圆桌吵吵闹闹地讨论问题。前不久从一份资料上看到美国某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自己选画画的对象,可以自己谱曲子唱,可以自己制作贺卡或用泥来做工艺品,他们回答问题可以别出心裁,写作文充满想象力,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手让他们去“try”,学生可以带参考书,该校学生中竟然有人写有关“人类文化”的大论文……而中国的教师则习惯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典范,把考试作为制约学生的“紧箍咒”,于是,“try”的功能退化为“考”,而且,还必须照本宣科,遵循标准答案。毋庸讳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并泯灭了他们不少可贵的创造思维的火花。

美国有一句口头禅,“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此话可能有失偏颇,可它客观上鼓励了“try”,敢想敢做,这就是创造的表现,既富有创造的意识,又具备创造的能力。

其实,凭心而论,中国的孩子并不是不会想、不愿做,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还没有为他们提供好的环境与条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将是一个机遇,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记住,让孩子们去“try”,这很重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